2017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的未來(科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孫有文研究員指出,可控核聚變這一領域雖然發(fā)展很快,但還面臨很多挑戰(zhàn),需要材料科學家解決材料的熱負荷問題。這番話,引起了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等參會科學家的討論。
2023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的全體大會上,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總干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在演講中預測:可控核聚變將成為人類下一代清潔能源,在這場正在醞釀的能源革命中,中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今,不同技術路線的可控核聚變項目正在上海加速推進,在時間的賽跑中搶占下一個未來科技制高點。透過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這扇窗,我們看到的是未來,把握的是前沿科技的發(fā)展脈搏。
將于9月20日在張江科學會堂開幕的2025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新的預言?
在這里,我們將通過主論壇和30場專題論壇,了解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量子智能、可控核聚變、具身智能、神經科技、硅光等前沿領域的科研成果和發(fā)展趨勢。
在這里,我們將通過會場外的“預見未來展示區(qū)”和“共享未來體驗區(qū)”,看到多項上海科技成果,體驗腦機接口、“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領域的互動展項,了解上海以“四位一體”機制培育未來產業(yè)的最新動向。
在這里,我們能看到上海科技工作者勇為尖兵的擔當作為,也能看到一座城市的創(chuàng)新未來。
量子計算:會場外展示世界領先成果
在2025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的“預見未來展示區(qū)”,參會嘉賓將看到多項量子計算研究成果:復旦大學研發(fā)的單原子量子調控與量子糾纏態(tài)制備、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研發(fā)的拓撲超導量子器件……量子計算被當代物理學界視作“圣杯”,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zhàn)略制高點。它遵循量子力學規(guī)律,有望在化學催化、材料合成、藥物研發(fā)等多個領域提供遠超經典計算機的算力。
面向這一未來產業(yè),上海市科委去年6月組建了量子計算項目經理團隊,開展科技戰(zhàn)略研究、產業(yè)一體化布局和全鏈條管理。
在市科委立項支持下,今年8月,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合肥實驗室上海基地)、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團隊的論文以“編輯推薦”形式發(fā)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他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60毫秒內成功構建了多達2024個原子的無缺陷二維和三維原子陣列,創(chuàng)造了中性原子體系無缺陷原子陣列規(guī)模的世界紀錄,為大規(guī)模中性原子量子計算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
這項成果的演示視頻將在“預見未來展示區(qū)”上展示。觀眾會看到一段以“薛定諤的貓”為主題的動畫。動畫中的貓和文字都由銣原子排列構成,它們連續(xù)變化,形象地展現出科研團隊任意重排中性原子的本領。
會場內,量子科技專題論壇將于9月21日舉行。這一論壇以量子智能為主題,邀請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院士、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俞大鵬院士、王建宇院士、龔新高院士等來自國內外量子科技領域的頂尖學者與產業(yè)界杰出代表。他們將探討人工智能與原子量子計算、量子信息科學、量子線路優(yōu)化、量子算法應用的交叉融合,以及量子與人工智能交叉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和發(fā)展機遇,共話未來產業(yè)應用前景。
可控核聚變:上海形成產業(yè)創(chuàng)新生態(tài)
本屆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上,這樣的會場內外呼應還有很多。比如在未來能源這一未來產業(yè)領域,9月22日將舉行可控核聚變專題論壇。論壇邀請到ITER國際組織副總干事羅德隆、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葉、法國CEA聚變研究機構負責人熱羅姆·布卡洛西等國際組織、國內著名研究機構和企業(yè)的專家學者,他們將共同探討聚變能源前沿技術創(chuàng)新、未來產業(yè)培育等議題,探尋從實驗室邁向工程化、商業(yè)化的路徑,為“人造太陽”照進現實提供系統(tǒng)解決方案,在探尋未來能源征途中刻下上海坐標。
聚變能源俗稱“人造太陽”,是解決人類能源和碳排放問題的一個“終極方案”,已成為全球競相布局的新賽道。它模擬太陽發(fā)光發(fā)熱過程,在極端高溫高壓下,控制核聚變反應的速度和規(guī)模,使輕原子核結合成較重原子核時釋放出巨大能量。聚變反應的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在“預見未來展示區(qū)”,中國聚變、能量奇點、上海超導等企業(yè)將展示自主研發(fā)的可控核聚變裝置模型和產業(yè)鏈上下游產品。市科委介紹,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聚變能源創(chuàng)新高地,已形成創(chuàng)業(yè)團隊多、技術路線全、融資氛圍濃、人才密度高的產業(yè)生態(tài)。
AI+和腦機接口:體驗“魔鏡”和游戲
人工智能也是本屆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關注的一個重點領域。9月21日,將舉行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專題論壇。屆時,除了有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周伯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院士、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等專家的精彩演講,還將舉行科學智能戰(zhàn)略科技力量聯盟成立儀式,發(fā)布《面向科學智能的數據分類分級體系白皮書》和科學智能平臺賦能科學發(fā)現的重大應用成果,讓業(yè)內專家和公眾了解我國在AI for Science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共享未來體驗區(qū)”,參會嘉賓將體驗人工智能賦能民生領域的成果。“魔鏡魔鏡,請告訴我健康狀況怎么樣?”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展示的“智申花魔鏡”集成了血譜光學成像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僅需30秒面部掃描,即可精準分析心率、血壓、心血管狀況等30余項健康指標,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健康狀態(tài)評估。
上海巖思類腦人工智能研究院展示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玩游戲”項目,讓參會嘉賓戴上腦電帽,不必用鼠標,僅憑意念就能玩《黑神話:悟空》。“這個體驗項目呼應《黑神話:悟空》‘掙脫束縛’的隱喻,揭示了人機交互技術的新可能,就像游戲里天命人突破天庭桎梏,現實中的玩家正在打破物理操控的邊界。”巖思類腦首席科學家李孟教授說。
未來已來,2025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將通過“會場內演講+會場外展示”形式,為專家和公眾帶來奔向未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信息和思想。
來源: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