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5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開幕,今年的主題是“共享創(chuàng)新 共塑未來: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體”。首日大幕拉開,這場論壇便沉浸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氛圍之中,這既是一場關于科技的論壇,又是一場科技賦能的論壇。會場內外,論壇講述著自己的科技“時空觀”
報到處的人形安保機器人和導覽機器人。 本文圖片均為主辦方供圖
時間觀上,客觀的“物”要面向未來。
進入會場的第一時間,就可以在報到處看到一位人形安保機器人。它有著19個自由度的高仿真靈巧手,頭部支持16種微表情,一襲制服的它嵌入垂直場景語音大模型,具備全雙工對話能力。在他身邊還有一位“同事”負責導覽,可以快速生成演講、社交、舞蹈等擬人動作,支持多模態(tài)動作序列自動化編排。
同樣負責導覽的,還有采用空氣懸浮無介質全息顯示屏幕的導覽機器人。光學顯微鏡通過復制光場,在空中重現(xiàn)100%無像差的三維立體實像。會場外的活動地圖查詢臺采用同款技術,嘉賓可以用手指“觸控”懸在空中的空氣屏幕進行操作。
茶歇區(qū)的人形飲料服務機器人
走到茶歇區(qū)域,可以看到機械臂咖啡機器人、人形飲料服務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全自動售賣咖啡機器人,四臺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共同承擔服務工作。甚至提供的食物也有門道,盤中是合成生物學食品,背后是微生物技術革新后的微生物蛋白和合成生物技術革新后的生物合成乳蛋白。
再進入會場,座位前的席卡采用的是電子紙技術,充滿電一天刷新2到3次能用3年,即便電量耗盡,它也會顯示最后一次下載的內容。
“未來”二字處處可見,會場走廊區(qū)域分布著“預見未來”和“共享未來”兩大展區(qū)。在這里,你可以對著一面“鏡子”盯上30秒后獲得30余項健康指標,也可以看到能夠助力手術治療的裸眼3D顯示技術,還可以通過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感受《黑神話:悟空》零延遲連招。
時間觀上,主觀的“人”要趨于年輕。
不到40歲的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齊鵬已經(jīng)連續(xù)參加了5年的論壇,在他看來,論壇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越發(fā)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同時有越來越多的青年面孔加入其中。對他而言,每年參加論壇都有不一樣的期待,一方面能夠通過論壇關注到科技發(fā)展最新的趨勢和前沿,另一方面能夠遇到更多年輕的朋友,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未來成為彼此的科研合作伙伴,實現(xiàn)更多科技創(chuàng)新。
首次參與論壇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健也期待著,在論壇上能夠獲得更多科研啟發(fā)。每次到上海他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創(chuàng)新活躍,而這一趟的創(chuàng)新“沖擊”在他手上留下了一些傷痕。論壇在開幕前一日舉行了青年科學家賽艇競技,握槳的手過于投入而“不幸”負傷。
開幕式會場外的“預見未來”展區(qū)
熊健說:“這樣的活動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參加過很多論壇,還沒經(jīng)歷過賽艇的活動。”這甚至讓他對于論壇的思想交流更為期待,一直從事航空航天復合材料結構輕量化研究的他,現(xiàn)在把目光投向了人形機器人的復合材料。他相信人形機器人的后續(xù)發(fā)展將會有迫切的輕量化需求,也希望能將自己的所學應用于新領域,讓人形機器人的結構更輕更強,更好地服務社會。
空間觀上,科學研究要全球合作。
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已經(jīng)將“共享創(chuàng)新 共塑未來”作為長期主題,今年的“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體”更是開門見山。促進科研的全球合作,可以說是論壇的初心使命,也可以說是它的核心價值觀。
本屆論壇,550位嘉賓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近40%來自白俄羅斯、美國、德國、瑞士、丹麥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開幕式上,瑞士工程院院長、上海大學中瑞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貝努瓦·杜比應邀發(fā)言,他說“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競爭的新貨幣”。不論是組織機構、研究單位,抑或是公司甚至國家,大家都想提升自己的影響力,而創(chuàng)新是所有這些影響力的驅動,至關重要。
對于“全球科技共同體”,貝努瓦·杜比表示這正是他一直提倡的。人們身處全球性的科技文化之中,世界各地都有頂尖智慧。科技工作者真正需要做的是專注于想實現(xiàn)的目標,重要的不是什么都了解,因為總有人了解得更多。最重要的是建立聯(lián)系,去認識那些真正了解的人,不論他們在上海、北京或是瑞士。“在一個共同體中,如果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確信會有人知道答案。”
與會嘉賓在聚集“共享未來”體驗區(qū)
2003年開始,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zhí)行中心原主任、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副總干事羅德隆就帶領中方團隊加入ITER計劃談判,而后一直深入?yún)⑴c這項被稱為“人造太陽”的研究計劃。在他看來,這正是一個小型的“全球科技共同體”。要加強國際合作,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或許是非常好的途徑。它們往往面向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開展合作有非常好的基礎,也有很好的前景。
作為一種印證,論壇開幕當天上午,國際靈長類介觀腦圖譜聯(lián)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并發(fā)布了《國際靈長類介觀腦圖譜聯(lián)盟白皮書》。這也標志著,科學界正式發(fā)起“全腦介觀神經(jīng)聯(lián)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全球范圍內對靈長類腦圖譜研究的系統(tǒng)性合作正式啟動。而在這項大科學計劃中,中國在介觀腦圖譜繪制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方面已發(fā)揮引領作用。
齊鵬正在從事的醫(yī)療機器人研究同樣有著密切的國際合作,與意大利多所高校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他告訴記者,國際科技合作能夠有效地避免重復性工作,而科技創(chuàng)新不需要重復性,而應該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在國際合作中大家互通有無,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才能做得更好。
會場內或會場外,時間上或空間上,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在開幕首日便已將其踐行的價值觀念釋放給所有人。未來兩天,更多的火花正蓄勢待發(fā)。
來源:澎湃新聞